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,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典故。它源于汉代,是一个关于萧何的故事。萧何是汉朝初期的名臣,他为刘邦立下了不朽功勋。但在后来,他又因一件事而被诛杀。接下来,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典故的详细内容。
背景
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90年左右。那时候,刘邦已经称帝建立了汉朝,萧何担任丞相。有一天,被罢官的太监越王申屠建前来投靠汉朝。他向萧何称述了一些曾经帮助他的人,其中就包括一个老妇人。萧何十分惊讶:这个女人不是早就死了吗?那么太监越王申屠为什么还说她在呢?萧何想要查实事情的真相,于是开府令其调查此事,却因调查不严而遭到朝野的批评。而后,太监越王申屠更因东宫谋反案而被漳水之战中被刘邦处死,而萧何也乘机被罢免。
失败
萧何一开始并不想去调查,他觉得太监的诈骗已经揭穿了,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。但后来,他的好奇心驱使他去察觉此事。结果这个调查把整个朝堂搞得乌烟瘴气,甚至被当成了捉迷藏游戏,看似无意义却耽误了政事。最后,调查失败,萧何失去了丞相的职位,人们都认为他填了官员坑而无所建树、不思进取。萧何在此后一直怀恨在心,很长时间内没能走出阴影。
成就
萧何在晚年又被起用,展现了非凡的才干和军事才能。他领导了“沙丘之战”,大败匈奴南单于,成为汉朝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。尤其是“大都督制造器”的称号,这个称号有别于其他官员唯唯诺诺、只会从中作梗,对于于帝国重大决策给予充分的支持,防止帝国内部和外部势力对大规模的内争和扩张进行打击。这些成就也使得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的代表性例子。
一场调查,落得成就和失败两个结局,这可能就是所谓的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的含义吧!